2019年自考政治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整理汇总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 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上海自考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 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 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上海自考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第一, 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 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五, 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阐明两个观点:
第一,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
第二, 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kao365.com)
第一, 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 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
第三, 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 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
(2) 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3) 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 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 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 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1)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
(2) 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 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 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1) 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 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 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划分: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上海自考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 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 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 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 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 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
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走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
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
(1)君主国。(2)贵族国。(3)民主国。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划分标准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转于自考365网 zikao365.com)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 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 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
(1)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
(2)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分封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4)自耕农占有制:占有是少量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仅满足基本生存条件。
它们都具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土地由享有一定特权的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劳动者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并以劳役或实物的形式将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以外的剩余劳动无偿交付给土地占有者;劳动者不像奴隶那样,是属于主人的财产,不衣食于主人,他们必须有一个独立生产、生活的单位——家庭。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
(1)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举荐、科举,国家任命取得官职。按官职领取国家俸禄。
(2)官僚集团内部,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官组织。
(3)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趋势利用宗教,中国把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质:是资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专政。维护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转于自考 365网 zika o365.com)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国家是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深刻变化,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也由维护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工具,变成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国家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大革命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
本文标签:辽宁自考 管理类 2019年自考政治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整理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lnzk.ln.cn)
《辽宁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2019年自考政治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整理汇总》的文章
辽宁自考便捷服务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