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10月自考证据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允许通过决斗的方式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制度是
A.我国现行证据制度 B.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C.神示证据制度 D.法定证据制度
2.关于证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意义上的证明指的是证明的结果
B.证明的相对性表明对事实的证明不需要达到绝对真实的程度
C.以证明方式为标准,证明可区分为实质证明和形式证明
D.证明环节包括证明主体、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手段和证明程度
3.下列属于证明原则的是
A.证据裁判原则 B.自由心证和严格证明相结合原则
C.逻辑法则优先原则 D.直接言辞原则
4.将案件中的实物证据提交于法庭,由法官观察的做法是证明方法中的
A.逻辑推论法 B.直接证明法
C.法律嫁接法 D.直接观察法
5.下列表述体现证明对象特征的是
A.证明对象是法律事先确定的,与当事人的诉辩请求无关
B.证明对象的确定需以证明责任为基础
C.并非所有需要证据证明的事实都是证明对象
D.具体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是实体法规范所包含的要件事实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法官需要回避的事实是案件的证明对象
B.证据事实需要根据案件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证明
C.张某杀人时的主观心态需要证明
D.刘某盗窃的数额不需要证明
7.关于证明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美法上的证明责任概念包括证明负担和说服负担两重含义
B.德国学者在20世纪初率先提出了证明责任概念的分层理论
C.古罗马法所规定的证明责任制度比较偏重于近代的客观举证责任
D.补充宣誓和雪冤宣誓是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裁判宣誓制度
8.关于证明责任的承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诉讼实行证明责任倒置,因此原告承担证明责任
B.王某被控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其需承担证明责任
C.民事诉讼一律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
D.我国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应当如实回答,表明其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9.下列说法体现客观真实说的是
A.经审判后,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是客观的
B.经过质证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是客观的
C.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应当查明案件的客观事实
D.客观真实是相对的,取决于案件证据的质量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上的推定不允许推翻 B.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作为推定的起点
C.拟制和司法认知都是法官的主动行为 D.司法认知无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11.下列关于推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推定是对人们认识能力的延伸
B.推定的法律效力是绝对的
C.推定是一种法律上的等价技术,因此其与拟制不同
D.推定必须依靠一定的基础事实
12.李某以刀捅伤周某后被法院判处故意伤害罪。周某起诉李某要求赔偿,法院根据前述判决认定了李某伤害事实。上述法院认定事实的方式属于
A.证明 B.推定
C.拟制 D.司法认知
1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
A.非法证据一旦被确认,就不能再作为证据使用
B.鉴定人可以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
C.法官有义务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D.在我国,毒树之果也应当被排除
14.下列属于证明力规则的是
A.传闻证据规则 B.意见证据规则
C.补强证据规则 D.直接言词原则
15.辩护律师收集证据应当
A.全面、及时 B.保守职业秘密
C.向办案机关提出申请 D.到案发现场勘验
16.对于法庭上的质证
A.法官起主导作用 B.鉴定人不能参加
C.首先围绕证据材料的证明力进行 D.当事人享有质证权利
17.审判人员在运用形式逻辑审查判断证据时
A.首先应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B.知道部分案件事实即可
C.应当遵循排他律 D.可以使用本证法
18.关于物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民事诉讼中,物证的作用一般大于书证
B.物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C.血液属于液体物证
D.声音不属于物证
19.在审查判断书证时
A.必须要求书证制作人出庭接受询问
B.特殊书证的证明力小于一般书证
C.根据书证的载体确定其证明力
D.要审查书证与待证事实有无互相关联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视听资料具有静态直观性
B.审查判断视听资料的真实性仅针对视听资料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C.偷拍的视听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D.审查判断视听资料可以采取比较印证法
21.关于电子证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
B.我国有学者主张电子证据是一种附属型的证据
C.电子证据一旦形成,就难于修改
D.收集电子证据,可以进行现场检查
22.证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
A.出庭作证 B.获取报酬
C.要求办案机关保障人身安全 D.与当事人当庭对质
23.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A.不需要查明证人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B.不需要查明证人的作证能力
C.应当查明证人是否需要回避
D.应当查明证人作证时的意志自由情况
24.鉴定结论的特点包括
A.具有不可替代性 B.属于实物证据
C.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D.是对鉴定对象的客观评价
25.鉴定人的义务包括
A.依法主动回避 B.不得拒绝鉴定
C.查阅有关案卷材料 D.独立发表见解
26.关于自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认不仅可由被告作出,也可由原告作出
B.自认与认诺所指向的客体是相同的
C.自认不能在法庭审理之后作出
D.自认的对象可以是对自认当事人有利的事实
27.询问被害人时,应当遵循的规则有
A.应当个别进行 B.询问人员不得少于三人
C.应当在办案机关的办公地点进行 D.询问人员应当穿制服
28.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当遵循的规则有
A.统一在看守所内进行 B.直接向其提出问题
C.拘捕后必须在48小时内讯问 D.告知诉讼权利
29.关于沉默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默权有助于防止刑讯逼供,从而提高办案效率
B.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抗司法权的一种积极方式
C.沉默权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主动作不利于自己的陈述
D.沉默权意味着法官不得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作为认定其有罪的依据
30.关于笔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的笔录专指勘验笔录、检查笔录和鉴定笔录
B.勘验笔录只存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
C.笔录必须由相关办案人员、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D.笔录意味着其只能以文字形式呈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包括
A.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权的事实
B.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事实
C.行政机关做出抽象行政行为的事实
D.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
E.规范性文件
32.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需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包括
A.甲诉某医院治疗不当的案件 B.乙诉某公司排污致其农作物减产的案件
C.丁诉某单位将其开除的案件 D.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坠落致人损害的案件
E.共同危险行为人致人损害的侵权案件
33.下列属于证据种类的是
A.人证 B.视听资料
C.物证 D.鉴定结论
E.本证
34.关于证据保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证据保全的主体只能是法院
B.证据保全以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为条件
C.证据保全可以在诉讼前进行,也可以在诉讼中进行
D.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法院应当在接到申请后48小时内做出决定
E.证据保全的申请被驳回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35.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包括
A.甄别法 B.同一认定法
C.比较印证法 D.辨认法
E.质证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36.(本题7分)简述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的联系。
37.(本题7分)简述调查收集证据的步骤。
38.(本题8分)简述专家辅助人与证人的区别。
39.(本题8分)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0.论述我国的证明标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1.某地发生一起杀人案,警察到达现场后提取到数枚指纹和一把带血的匕首。经鉴定,匕首上的血迹系被害人所留。在走访的过程中,有村民作证说看到甲曾和被害人在现场附近争吵,后甲匆匆离开。警察认为甲有重大作案嫌疑,遂对甲之住处展开搜查,发现甲在日记上详细记录了其杀人过程。甲在接受讯问时,也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后来,该案由检察机关起诉至法院,甲被判故意杀人罪。
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本案涉及哪些证据种类?每一证据种类包括哪些证据?
(2)本案涉及哪些证据分类?
本文标签:辽宁自考 证据法学 全国2013年10月自考证据法学试题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lnzk.ln.cn)
-
下一篇:暂无
《辽宁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全国2013年10月自考证据法学试题》的文章
辽宁自考便捷服务
- 热点文章
- 常见问题